English

《胃肠病与肝病学》的书里书外

2000-02-16 来源:中华读书报 王贤才 我有话说

科学发展走上了快车道。临床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,令人眼花缭乱。医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出来,进入临床,繁重的诊疗工作已经使人忙不可言,但还不得不认真投入继续学习。

学习有各种选择、各种方式,但最实际、最方便因而也最主动的方法,恐怕还是在工作中的个人自学。美国医学会提出的医学知识自测教程(MKSAP),就是为此服务的,取得很大成功。从1991年起正式推出的MKSAP丛书,深受医生们的欢迎。而首先问世的,就是这部《胃肠病与肝病学》。现已出至第2版。

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分科学习书。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科书。一般教科书篇幅很大,面面俱到,为医学生学习也为临床医生工作中的参考。MKSAP则是专门为临床医生继续学习用的。它比教科书更精练,但又更深入——深入一个特定的分科(如本书的胃肠病与肝病学)的专业内容。它以临床医生为读者对象,真正做到要言不烦。我读这部书首先产生的一个强烈印象就是这样。无论讨论一个什么问题,虽不能说把所有堪称重要的地方都点到了,但它写出的第一句话,则都是堪称重要的。做到这样,肯定是不容易的。原作者们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。写作过程中,开过很多会,共同度过了很多漫漫的长夜。初稿写出,主编、副主编审后,又分送美国内科医师学会、美国胃肠病学会和美国消化内镜学会等六个有关的全国性专科学会,征求意见,再根据反馈意见,修改定稿。可知编写过程是非常严肃认真的。

我们都参加过临床病例和临床病理讨论,对这种结合具体案例的学习方法,都不陌生。但是看一看当代美国医生们的临床讨论,就会感到无论在命题方式还是分析方法上,都很有特色,大有新意。我们对某个问题(比如消化性溃疡)可能自觉已经有了一些系统知识,也能讲上一套,写下儿页,但面对本书提出的这些问题,却未必很有把握,虽然提问内容并非乖僻,而是临床中很可能遇到的实际情况。我想这不是别的什么原因,而是我们对一些理论问题还只是一般性的泛泛认识,缺乏深度,缺乏准确性,因此回答时就会感到把握性不大了。这也许是我愿意郑重推荐本书的更重要的原因。

最后,说点书外的事情。我是在获知原卫生部长、“世界医学名著译丛”总顾问陈敏章同志重病消息后,决定选择《胃肠病与肝病学》的。他生前对这套《丛书》的选题和出版,一直都很关心。虽然每次见到他时,他的第一句话都是:“眼睛还好吧?”我这双因为视网膜脱离而先后3次手术的眼睛,也是他常常关心的。可是当我每次看到他接过我递给他新出的书,顾不上戴花镜,就把眼镜摘下,像我一样爬在书上认真阅读时,也不禁有点为他担心:但愿他的眼睛不要出我这样的问题。我还一直对他从未发胖表示高兴和羡慕。他只是“不在意地”笑笑。我忽然感到未必真是“不在意”,也或者是有些难言之隐,说不清、道不明。但我此刻就很有一点难过,要是我不是说他不发胖的好,要是我劝他多注意一点自己,认真检查一下呢?尽管我知道我的这些想法都是多余的,但现在却很难摆脱这种心情。

噩耗终于传来,虽然从获知他住院时起,作为一个医生,我就已经有了思想准备,但我还是难以平息悲痛之情。我只能埋头在《胃肠病与肝病学》的译事中。我不知道怎么表达我的哀思,但是我有一个想法:敏章同志是消化系统疾病专家。我又想起他跟我说起在老山前线为一位战士做内镜检查的事。谈起这些事时,他心情愉快,眼睛好像都更亮了,使人感到他重操旧业时的那份喜悦和对自己一度追求的专业的感情。他是可以做一个多好的消化病专家啊。

《胃肠病与肝病学》出版了,但是敏章同志却先此而行了。我没有来得及把这部书递到他的案前。那就让它作为我的一瓣心香,寄托我们的思念之情吧。

(本文为《胃肠病与肝病学》的译者前言,该书由青岛出版社出版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